继上次《大咖研究室》Luke对“市场运营”和“互联网运营”进行了科普,才鹿再次将目光聚焦于“运营”岗位,与学科运营人才一起,共同定义正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教育行业专属职能—学科运营。
本次报告数据和观点基于50余份问卷及5次资深学科人才的电话访谈,将主要从人才的现状和发展角度,还原学科运营人才画像,给打算做学科,正在做学科以及学科运营的管理者,一些参考和建议。
Part 1.
学科运营?是个啥?
1、江湖
有人说“学科运营是个很江湖的职能”,为什么要用“江湖”这个词呢?
一方面,学科运营的培养方式很传统,类似师徒。在好未来,学科组里很多人都是老带新带出来的;
另一方面,学科运营的工作没有方法论,不是标准化的,靠的是江湖经验和敏感度。
也有人说“学科运营本质是运营岗位,难就难在变量极多。”
还有人说“学科运营是冲在一线打仗的岗位,其他职能更多是在后方打配合。学科运营最累,但也最出成绩。”
2、学科运营定义
关于什么是学科运营,5位从主管到总监的资深学科运营人才说法各异,但他们一致认同的是:
学科运营是轴心岗位,既是部门运转的轴心,也是决策的轴心。他们需要对招生和部门营收负责,工作重心是流量获取和流量转化。
用一句话来说,学科运营是“产品设计+市场运营+用户运营+课程运营”的全链条工作。
Part.2
学科运营是做什么的?
1、工作内容
既要做整体的产品规划,又要负责招生和宣传,还得做客户管理和投诉处理,当然也得对课程质量和教师的体验负责。
学科运营人这么多工作,那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?这么多工作又是怎么考核结果的呢?
才鹿搜集了12份学科运营的岗位介绍并进行词频分析,发现产品线规划出现频次最高,其次是跨部门协作、招生活动、数据分析和团队管理。
2、精力分配
JD的词频分析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,2位接受访谈的学科总监均表示,自己工作中会花费40%的时间进行竞品分析和产品线规划,30%用于平行协调,另有30%时间用于内部管控(包括团队建设及数据管理)。
当然,出身好未来的A老师也表示:“学科运营的工作是周期性的,淡旺季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。比如续报招生旺季的时候,地推、招生讲座、热点推广会占主要精力。”
3、KPI指标
虽然学科的工作繁杂,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非常清晰—让学科产品线能够良性快速增长,所以KPI也是根据这个目标来制定的。
问卷数据显示,70%左右的公司以招生量和续报率为KPI考核,另有接近50%还需要对部门整体营收负责。
Part.3
学科运营的职业发展路径
1、跳槽周期
学科运营人才的流动性与整体教育行业持平,平均跳槽周期为2年左右。其中1年内跳槽的人仅占7%,1-3年跳槽比例占59%,另外有超过20%的人选择稳定在一个平台5年以上。
2、职能热度
数据显示:能够接触到机会的数量因人而异,但一年内接触到5个以上机会的人占据35%,说明企业需求缺口大,人才的机会选择较多。
通过调研还发现,学科运营人才和岗位,73%都分布在北京,集中在好未来及各大互联网教育机构。
可以说,学科运营是一个在好未来兴起和被验证、受到猿辅导作业帮等在线教育平台青睐的简单有效的管理职能。
3、线上学科运营
就职有道的韩老师表示:“直播课环境下,多门类多学科,需要有人对课程进行梳理、设计和反馈,学科运营刚好能符合这个职能定位。目前市场上,学科运营可以称得上是直播标配了。”
互联网化之后,学科运营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?
A老师说:“一方面,互联网化引入了辅导老师角色,代替学科进行用户运营和服务;另一方面,拉新时间减少,工作重心更偏向提升用户体验和续班,所以排课和数据反馈会更重要。”
4、职业发展路径
参调的学科人才中,在对其他职能的发展意向里,33%的人更愿意做互联网化的学科运营,希望继续做线下学科的人占据41%,同样有26%的人希望转行做市场运营和销售运营等职能。
当被问及是否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路径时,仅有35%的人才表示非常明确,还有一大半的学科运营人才对职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。总监人才仅有一半的人非常明确;专员级别人才中,更是没有人选择非常明确选项。
好未来的学科成长路径非常清晰:从单学科线到全学科,从学科总监到校长。
互联网平台的晋升路径也大同小异,区别可能在于成长为学科总监后,未来更可能做项目统筹甚至是事业部管理。
但即使在这么清晰的路径下,学科人才仍然疑虑重重。
受访的猿辅导学科主管表示,一方面职能不是很稳定,不同公司的学科运营定义不一,学科运营职能的未来走势不甚明朗;另一方面,对于专员、主管级人才来说,工作内容更偏琐碎的执行层面,对哪方面都不特别精通,想转行也不太容易,甚至也不知道有哪些方向。
5、才鹿小贴士
针对这些困惑,才鹿建议:
一线人才重在积累,在做好手头工作的同时,需要提高眼界和格局,更多从全局角度去思考和复盘工作。
线上和线下的学科运营,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产品线的问题,目前并没有产生壁垒,想转线上的人才,各大平台非常欢迎。
如果你做市场对接工作比较多,只要熟悉本职产品,想转市场运营也不难。
Part.4
学科运营的
必备能力/招聘偏好
1、必备能力
最早好未来的学科运营都是名师出身,因为这个职能特别看重对学科的理解,得有产品经验、懂用户心理。班里学生是最小的一批用户,只有当好一个老师,把自己的数据提升上去,才有底气对学科线进行规划。
2、职业选择偏好
“学科运营最累,但也最出成绩。”
在做职业选择时,学科运营人才普遍关注个人的晋升和发展,74%的人将其排在首位。
作为鲜明的对比,工作生活平衡对于学科运营人才来说不是最关注的,甚至一半的人将工作生活平衡放在最后。
这也印证了学科运营中高管的招聘偏好,他们更愿意吸纳具有自驱力的人才。
3、招聘偏好
学科人碰到的普遍困难是什么?
作业帮的学科总监沈老师答道:
“运营的变量太多,很难从书本或者前人经验中获得适用的方法。需要结合品牌定位、市场竞争、流量场景、产品属性、内部结构、成本等等因素,综合权衡考虑。”
所以这时候,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特别重要,需要不断的去对结果进行总结,分析,推断,持续优化产品方案。
当然,在招聘过程中,沟通协调也是非常被看重的能力。
不管是对内对外,纵向横向,平行协调还是对上汇报,沟通协调占据着30%的工作时间,这也决定了它是学科运营必备的核心能力。
Part. 5
好的学科运营长这样
学科运营做的好与不好,不在于是否冲上指标,而在于能否真正结构性的解决问题。
这很看学科运营人才的格局和能力,是紧盯某个阶段的数据目标,设计方案去达成,还是站着学科未来良性发展的角度去考虑,全盘平衡和操控,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。
后者需要很强的规划能力,学科运营甚至需要提前半年来规划一个项目。
A老师还提到:“做学科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懂人性,顺应人性开展工作。也就是说,要对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理念敏感,同时也关注老师的体验和感受。”
学科运营其实是资源配置的枢纽,产品好不好在其次,资源一定要做到合理调配。
好的运营可以通过调研和需求分析,发现问题,找出核心关键,通过尽量少的动作去解决问题。